体教融合是指体育与教育在理念、资源、机制等多个层面深度融合的一种培养模式。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体教融合作为一种重要的理念变革和战略趋势,是新时期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厚植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扎实推进体教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制定实施了《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等系列文件,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整体统筹推进体教融合创新发展。强化教育、体育部门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竞赛组织等方面坚持一体化谋划推进。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为依托,建立优秀体育人才招生、训练、培养“一条龙”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建立和完善校园足球与足协或职业俱乐部运动员流动和逐级反哺机制,在全省学校增设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制定实施学校体育教练员职称评价标准,抓好退役优秀运动员安置工作,全面弥补体育师资力量配备短板和专业能力缺项。整合教育、体育部门体育赛事资源,建立青少年体育赛事年历,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学生体育赛事,共同完善相关评价奖励机制,构建了省、市、县、校四级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制度。每年举办的各级各类儿童青少年比赛上万场,基本贯穿全年始终、覆盖所有运动项目。
但从调研发现,我省体教融合发展仍面临政策制定、资源分配、活动组织等方面仍需发力;体育教师一兼多职的情况普遍存在,技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群体进入学校的途径较为狭窄;学校与体育场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学生难以便捷地利用优质体育设施进行锻炼;赛事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出现低效能的重复赛事,且赛事安全保障措施有待完善;体育学生升学通道仍需拓宽。开云网页版登录
(一)推动体教融合政策落实落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确保各级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明确自身在体教融合中的责任与任务,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针对体教融合工作中传统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体育人才升学通道、体育教师与教练员职称评定、安全保障等,制定详细的配套政策。
(二)强化体教融合师资保障。补足配齐学校专职体育教师,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确保学校开足体育课,引导学校注重平衡学习与训练时间安排,保障体育特长生智育和体育均衡发展。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培训,增强跨学科教学能力。同时,将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日常带操、课余训练、指导比赛等计入课时量,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体育竞赛成绩等因素,切实保障体育教师合法权益。落实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政策,建立体育院校专业运动队教练员定期到传统特色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开展专项体育训练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以及其他体育专业人才进入学校任教。
(三)建立场馆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学校与社区、俱乐部和体育场馆合作,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在保障正常教学和训练需求的前提下,向公众开放,开云网页版登录并加强对场馆运营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其能够持续、稳定地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对各类健身资源进行整合,将健身设施开放,营造良好的体教融合环境,激发青少年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的意愿,使校内外健身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四)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构建以校内竞赛为基础、校际联赛为重点、选拔性竞赛为塔尖的大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实现普及、交流、竞赛一体化发展。增加赛事种类和项目,覆盖更多的体育项目和学生群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赛机会。加强对青少年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规范赛事流程,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安全保障机制。如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加强对赛事场地、开云网页版登录器材、设备的安全检查,为参赛学生购买意外保险,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和应急救援服务等。注重赛事的教育意义,通过赛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体育精神。
(五)拓展体育学生升学渠道。加快构建大中小学“一条龙”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出台保障体育人才入学的政策文件。如加快在高校试点推进体育中职与本科“3+4”、体育高职与本科“3+2”贯通培养模式;积极协调省内高校开展单招计划、降分录取、灵活学籍和跨区招生等有效方法,为体育特长生拓展升学渠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